可贷资金理论的分析要从可贷资金理论的发展历史角度来说,因为该理论的内涵包括了一些之前的理论内容上的特点。
可贷资金理论(1)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也称为“真实的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储蓄是当期放弃的消费,利率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们放弃了当期的消费而得到的报酬。投资者以投资于资本所得的资本边际生产力来支付利息,储蓄者因为牺牲当期的消费而获得利息。该理论从储蓄和投资这两个实质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认为通过社会存在的一个单一的利率的变动就能使储蓄和投资自动到达一致,从而使经济体系维持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预期通货膨胀将减少可贷资金的供给,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即可贷资金供给减少,在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下,由于预期通货膨胀增加了,贷款变得没有吸引力了。同时,预期通货膨胀的上升也增加了对可贷资金的需求。这是因为用借来的资金购买的商品或资产的价格或名义价值预期将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升高,而贷款本金的名义价值则不会变。
分析
针对上述两个理论,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它们都有其不足之处。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假定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体,并且在这个封闭经济体中不存在政府。在这样假定下,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包括:(1)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2)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量。
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包括:(1)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2)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即为了增加其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增加借款或减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贷资金理论中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和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这里所谓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类似于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中的储蓄的含义,指的是他们手中计划不用于消费部分的货币量,即计划储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额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含义,指的是银行体系决定的通过信用创造的当期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这是一个外生变量。
可贷资金理论(2)
可贷资金理论所谓同时考虑实质因素和货币因素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在了其将整个社会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家庭、企业当期愿意储蓄的部分(实质部分)和银行体系决定的当期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部分(货币因素)。因此,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相统一的思想。
可贷资金理论也是我们货币理论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该理论的发展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或者说优势,但是同样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该理论也是有着自己的局限性,这也是理论不断发展的根源所在。这也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可贷资金理论分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