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出产品的会计计量是什么?
股票学堂
2020年11月13日

下面给大家分享,金融衍出产品的会计计量是什么?


一、金融产品及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金融产品可分为传统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两大类。衍生金融产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在传统的金融产品如货币、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金融工具,是以转移危机或收益为日的、以某一(某些)金融工具或金融变量为标的、价值随有关金融工具价格或金融变量变动而变动的跨期合约,包含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 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等。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世界性石油危机爆发,国际金融竞争加剧。

金融机构为了规避危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进展,对传统的金融工具实行创新。作为新兴的危机竹理重要手段,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而生,目进展速度惊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备高收益、高危机以及是未来交易的特点,它不仅成了企业筹集资金和转移危机的手段,更成为企业投机、套利和实行金融投机的工具。这种两面性使得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波和危机的出现,儿乎无不与衍生金融工具备关。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常常处于“游离”状态,无法进入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一直以来是会计学界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又一次将这个问题凸显出来。

财务会计是一个量化的信息系统,紧要用观念上的货币金额来表示每项交易、事项或合同的经济实质,这就产生了会计计量的属性问题。总的说来,会计计量属性的基础是市场价格,但实务中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若十区别的计量属性,紧要有:历史成本、现行价格、脱手价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几种。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某种交易、事项或合同的计量到底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取决于其计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比如,在持续经营下长期供企业使用的非流动资产,原则上应按其购买或取得时的价值即历史成本计量,而对处于销售中的流动资产,则按成本或可实现净值计量,而对于市场上活跃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最好的计量方式恐怕只能是公允价值了。

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最初是美国开始应用的。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美国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但从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的会计报表中却看不到任何征兆,往往还显示着其“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宙矜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实行计量。从那以后,美国金融业就开始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ncil ccountin}stndrdsbord, FASB) i1,式发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tement of Finncil Accounting Stnd-nds, SFAS 157)《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何为公允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SFAS 157号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 R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状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实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I}ASB)在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第7号(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指出公允价值是熟悉状况的资源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我国则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蒸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状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实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我国的公允价值表述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价。价值的公允性,体现在它是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的价值,它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入帐价值,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场革命。公允价值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价值,而非历史价值,因而具备危机价值的特性。投入人依据公允价值可随时预测企业各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入和负债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从而可估计一个企业现行净资产的价值。公允价值不仅是金融产品的理想计量模式,也是所有报表项日的理想计量模式。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来看,公允价值计量i1,在逐步从金融工具推广到资产和负债。如果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各种资产和负债的交换清偿都有大宗交易所认可的价格,则公允价值的运用应有广阔的前途。

二、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优势和缺陷

(一)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优势

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方式较之于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有着以下儿个方面的优点:

1.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的决策有用性日标: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打一大和规范,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通过发达的证券市场建立起来,证券市场上收益与危机的并存使得投入者更加关注与收益危机相关的信息,从而权衡利弊做出决策。可以说随着资本市场的进展,交易性质和工具的日益复杂,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向未来的决策有用观也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与会计的决策有用观相适应的公允价值计量自然应发挥出它的作用。

2.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资本保全:按照资本保全的理论,企业在出产经营历程中成本的补偿和利润的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保证权益不受侵蚀。企业收益的计量,都应以不侵蚀原投入资本为前提,只有在原资本己得到保全或成本己经弥补之后,才确认收益。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因为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出产能力,企业的出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实行;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实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状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打‘实物出产能力,更好的保全资本。

3.公允价值的动态计量,使得财务会计信息更具备相关性: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强调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这一时点的价值。根据FASB发布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以及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均要在表内确认,并目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而言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着眼于未来,其危机和报酬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日,而是在合约签订之时,在这期间价格变动频繁,要求不断地反映,若按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不够具备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却能够真实、及时、可核实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一)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缺陷

任何事物的进展都具备两面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缺陷。

1.按照定义,公允价值是以契约为基础对未来交易的估计,是估计的未实际发生但将实行现行交易的价格,估计和尚未实际发生的现行交易成为公允价值的重要特点。虽然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然而公允价值区别于市场价格:第一,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己发生的交易(含事项)基础上,甚至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第一,它是熟悉交易的双方意欲实行交易,而参照现行交易所达成的购买一项(或一批)资产,转移(清偿)一项负债的金额;第二,由于契约(双方愿意买卖)己经签订,交易尚未开始实行或i1,在实行中,但尚未完成。在这种状况下,不可能产生己发生交易的成本或价格。因此,公允价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而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都是实际价格,这种估计价格给会计人员出了难题同时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2.按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投机、炒作等非理性行为所体现的不合理定价,只要不是强迫交易的结果,也包含在公允价值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其一大缺陷。

3.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洲守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本次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入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CDO的市场交易己经名存实亡。同样地,准则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

4.鉴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其确认历程本身需要评估人员主观的判断、估计和预测,可能由此而影响按照公允价值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公允价值的计量还要求能够得到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估价信息,否则就有可能会导致这一类会计准则在执行的随意性,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状况。

5.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在本次危泪L中,由于债券价格的公允价值下降,投入人的信心受到打击从而继续抛售债券,进而造成债券价格的新一轮下跌。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很容易就陷入交易价格下跌一提取跌价准备、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一价格进一步下跌一继续加大跌价准备的计提、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

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白-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就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ABS(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务债券)等次债产品实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目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入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债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危机暴露,本己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从而形成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使其在次贷危机中事实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我国的实施和完善

(一)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我国的实施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施经历了提倡、回避和重新引入二个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单,则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在十项具体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有债务重组、投入、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等。但此期间由于我国的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出现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实行内部交易的现象。从2001年至2006年则政部又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入二项准则,强调了真实性用!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2006年2月15日我国则政部颁布了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18个准则都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量,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开始实行。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

其一,在金融工具、投入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因为这些领域的公允价值容易取得,主观判断少,利润操纵难度很大。

其二,在实际操作方面,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准则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准则强调:

第一,应有公开活跃的市场;

第一,要能可靠地计量。

所以公允价值需要采用可靠性程度有差别的二级估计。在活跃市场上,具备完全相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实行持续的大宗交易,则采用这种完全相同的资产售价或负债转移清偿价,属于一级估计,它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在活跃的市场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资产与负债,但有相似的资产出售和相似负债在转移或清偿,也可采用它们出售价或清偿价作为估计的公允价值,这属于一级估计。这种状况需要必要的调整;如果活跃市场上无相同或相似的资产在出售和负债在清偿或转移,只能用某些技术方式如参考某些模型或参照未来现金流量及贴现值,它属于二级估计,估计的可靠性可能较低。

从2007和2008两个年度我国上市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对安全,因为虚拟经济在我国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商业银行仍然紧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类似‘美国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基本不存在。2007年度,我国1570家上市企业按照新准则规范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实行了分类,并在附注中实行了披露。其中,419家上市企业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32, 083. 29亿元,占1570家上市企业资产总额的7. 70%,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为1, 491. 23亿元,占1570家上市企业股东权益总额的2. 18%。这种变动增加了上市企业净资产,占上市企业净资产增加额的9. 22%紧要是由于上市企业2007年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2008年度,我国1624家上市企业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9, 664. O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8. 14%,较上一年度稍有增长。1624家上市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一501. 33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股东权益的金额为一2, 206. 65亿元。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在新推行的会计准则中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我国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当前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外部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宏观上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条件还处在不断完善和进展之中,微观上大多数上市企业在企业治理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再加上公允价值本身具备不少缺陷,所以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既要慎之又慎,更要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

(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完善

我国日前应紧要从以下儿个方面对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实行完善:

1.加快活跃的市场体系的建设,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之上的,没有公开、活跃的市场交易,就不会有公平的价格体系。因而,我国应加快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全国联网的价格体系查询平台,将每日市场交易价格公开,从而优化市场资产的估价系统,使各种资产的市价及时公开和反映出来,为衍生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提给现实的基础。

2.完善会计准则,规范衍生金融产品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我国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的规范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缺乏统一和条理性,这给实际运用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会计准则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3.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在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培)1,提高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及职业判断能力,增强职业道德意识,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应用提给专业技术保障。

一方面,必须规范金融衍出产品信息披露的原则、标准、方式、内容和可比性,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接受相关利益者和社会的监督,从而保打‘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另一方面,必须加快现行财务报表的改革,在财务报表上充分披露金融衍出产品的信息,如:持有或发行金融衍出产品的日的、面值或合约内容;金融衍出产品的相关危机(市场危机、流动性危机和信用危机等);金融衍出产品的会计政策和竹理政策,以及如何确认能计量金融衍出产品及相关的损益;明细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的合同条款或条件等,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衍出产品的价格危机、信用暴露危机、流动危机、未来现金流量危机等信息的需要。

4.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监督与检查。组建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检查机构,对人为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随意调节利润等歪曲会计信息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对提给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对利用会计造假的行为给予严惩,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物价竹理部门应有的监竹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利用公允价值实行造假为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从而避免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而引起经济的波动。

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的应用是我国会计进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历程。不仅需要相关专业准则的完善,还需要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而目完备的外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的进展,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想学习更多财经知识,请关注点掌财经直播、微信公众号或点掌财经APP


内容如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