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成本学派理论,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阿尔弗雷德·韦伯之后是德加·M.胡佛。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是距离的函数;站场费用、则不一定。在此基础上他对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
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 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2、市场学派理论。成本最低并不是全意味着利润最大化,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影响越来越重要,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区位。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创立了“中心地理论”,他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这一大市场为中心,并由相应的多数市场构成相应的网络体系。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在前两者基础上形成
⑴俄林的一般区位理论。认为:运输方便的区域经济能够吸引到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并能成为重要市场,因此可专门生产面向市场、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和难以运输的产品。而运输不方便的地方则应专门生产易于运输、小规模生产可以获利的产品。
⑵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趋向于科研信息与市场信息集中,人才较多,配套设施齐全,销售渠道畅通的发达城市。
第二,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出现波浪扩展效应,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因为生产定型化使技术普及化,同时大城市的成本费用一般比较高)。
第三,衰退期的产业沦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完全定型化,产品需求已趋于饱和,生产发展潜力不大,于是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⑴增长板理论(法)。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临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根据增长极理论,后起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首先可通过政府计划和重点吸引投资的形式,有选择地在特定 地区和城市形成增长极,然后凭借市场机制的引导,使增长极的经济辐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从其临近地区开始逐步带动增长极以外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⑵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等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成的交通 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和产业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吸引企业和人口向轴线两侧聚集,并产生新的增长点。从而由点到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学习更多财经炒股知识,欢迎关注点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