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货币危机理论:是指用货币信用因素和心理因素来解释危机,曾是19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种主要的危机理论。
在整个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前,除英国的机器大工业已有一定程度发展以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兴未艾时期。作为危机前导的高涨阶段,通常伴有投机和创设新公司的热潮,信用有着过度扩张。所以危机通常先在商业中、在货币信用领域中发生;至于生产领域的表现则比较轻微。危机和萧条的持续时间,大都持续几个月,一部分持续一两年。另一方面,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可能性的“萨伊法则”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占据优势,因而危机被说成是资本主义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受到外在因素之偶然的干扰的暂时现象。
纯货币危机理论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把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说成是纯货币现象。这种理论不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之唯一充分的原因,在于银行系统周期地扩张和紧缩信用,而且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完全是由于繁荣后期银行采取的紧缩性信用政策造成的。它认为只要在繁荣后期银行继续扩张信用就能防止危机的爆发。纯货币危机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英国的霍特里(R.Hawtrey,1879~1971)和货币主义的创始人弗里德曼。
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坚持认为,经济周期和危机是纯粹的货币现象。不仅周期性经济波动之唯一的和充分的原因,在于银行体系周期地扩张和紧缩信用,并且之所以会发生危机,完全是由于繁荣后期,银行体系被迫不得不采取紧缩信用的政策造成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极端地认为,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货币主义者在分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几乎一脉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观点。但应该明确肯定的是,把经济周期性环惟一地归结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是欠妥的。
上文就是对纯货币危机理论概述,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